第三節 利潤表和利潤分配表
一、利潤表
利潤表,是總括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年度、季度或月份)內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用以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內利潤(或虧損)的實際情況。
(一)利潤表的作用
利潤表可以提供的信息有:
(1)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取得的全部收入,包括營業收入、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入。
(2)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全部費用和支出,包括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營業外支出。
(3)全部收入與支出相抵后計算出企業一定時期內實現的利潤(或虧損)總額。
利潤表的作用在于:通過利潤表可以了解企業利潤(或虧損)的形成情況,據以分析、考核企業經營目標及利潤計劃的執行結果,分析企業利潤增減變動的原因,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通過利潤表可以評比對企業投資的價值和報酬,判斷企業的資本是否保全;根據利潤表提供的信息可以預測企業在未來期間的經營狀況和盈利趨勢。
(二)利潤表的結構
利潤表一般包括表首、正表兩部分。其中,表首概括說明報表名稱、編制單位、編制日期、報表編號、貨幣名稱、計量單位;正表示利潤表的主體,反映形成經營成果的各個項目和計算過程。正表的格式一般有兩種:單步式利潤表和多步式利潤表。單步式利潤表是將當期所有的收入列在一起,然后將所有的費用列在一起,兩者相減得出當期凈損益。多步式利潤表是通過對當期的收入、費用、支出項目按性質加以歸類,按利潤形成的主要環節列示一些中間性的利潤指標,如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分步計算當期凈損益。利潤表的格式如圖表10—4所示。
圖表10—4 利潤表 會企02表
編報單位: 年 月 單位:元
項目
|
本期金額
|
上期金額
|
一、營業收入
減:營業成本
營業稅金及附加
銷售費用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資產減值損失
加: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損失以“-”號填列)
投資收益(損失以“-”號填列)
其中:對聯營企業和合并企業的投資收益
二、營業利潤(虧損以“-”號填列)
加: 營業外收入
減:營業外支出
其中: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
三、利潤總額(凈虧損以“-”號填列)
減:所得稅費用
四、凈利潤
五、每股收益: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釋每股收益
|
為了清楚地反映各項指標的報告期數及從年初到報告期為止的累計數,在利潤表中應分別設置“本月數”和“本年累計數”兩欄。
#p#副標題#e#
(三)利潤表的編制方法
1、利潤表各項目的填列。
利潤表中的各個項目,都是根據有關會計科目記錄的本期實際發生數和累計發生數分別填列的。
(1)“營業收入”項目,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收入總額。本項目應根據“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等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2)“營業成本”項目,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發生的實際成本。本項目應根據“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等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3)“營業稅金及附加”項目,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應負擔的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和教育費附加等。本項目應根據“營業稅金及附加”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4)“銷售費用”項目,反映企業在銷售商品和商品流通企業在購入商品等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本項目應根據“營業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5)“管理費用”項目,反映企業發生的管理費用。本項目應根據“管理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6)“財務費用”項目,反映企業發生的財務費用。本項目應根據“財務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7)“資產減值損失”項目,反映企業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本項目應根據“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8)“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項目,反映企業確認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或交易性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額。本項目應根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9)“投資收益”項目,反映企業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本項目應根據“投資收益”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如為投資損失,以“-”號填列。
(10)“營業外收入”項目和“營業外支出”項目,反映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和支出。這兩個項目應分別根據“營業外收入”科目和“營業外支出”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11)“利潤總額”項目,反映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如為虧損總額,以“-”號填列”。
(12)“所得稅”項目,反映企業按規定從本期損益中減去的所得稅。本項目應根據“所得稅”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13)“凈利潤”項目,反映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如為凈虧損,以“-”號填列。
報表中的“本月數”應根據各有關會計科目的本期發生額直接填列;“本年累計數”欄反映各項目自年初起到本報告期止的累計發生額,應根據上月“利潤表”的累計數加上本月“利潤表”的本月數之和填列。年度“利潤表”的“本月數”欄改為“上年數”欄時,應根據上年“利潤表”的數字填列。如果上年“利潤表”和本年“利潤表”的項目名稱和內容不相一致,應將上年的報表項目名稱和數字按本年度的規定進行調整,然后填入“上年數”欄。
2、每股收益
企業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
企業應當按照屬于普通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除以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基本每股收益。
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當期新發行普通股股數×已發行時間÷報告期時間-當期回購普通股股數×已回購時間÷報告期時間
已發行時間、報告期時間和已回購時間一般按照天數計算;在不影響計算結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簡化的計算方法。
稀釋每股收益
企業存在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應當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和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并據以計算稀釋每股收益。
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是指假設當期轉換為普通股會減少每股收益的潛在普通股。潛在普通股,是指賦予其持有者在報告期或以后期間享有取得普通股權利的一種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包括可轉換公司債券、認股權證、股份期權等。
第一,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應當根據下列事項對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進行調整(應考慮相關的所得稅影響):(1)當期已確認為費用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利息;(2)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時將產生的收益或費用。
第二,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應當為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與假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已發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數的加權平均數之和。
第三,計算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已發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數的加權平均數時,以前期間發行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應當假設在當期期初轉換;當期發行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應當假設在發行日轉換。
第四,認股權證和股份期權等的行權價格低于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時,應當考慮其稀釋性。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增加的普通股股數按下列公式計算:
增加的普通股數=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行權價格×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
第五,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應當按照其稀釋程度從大到小的順序計入稀釋每股收益,直至稀釋每股收益達到最小值。
(3)每股收益列報
發行在外普通股或潛在普通股的數量因派發股票股利、公積金轉贈資本、拆股而增加或因并股而減少,但不影響所有者權益金額的,應當按調整后的股數重新計算各列報期間的每股收益。上述變化發生于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的,應當以調整后的股數重新計算各列報期間的每股收益。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對以前年度損益進行追朔調整或追溯重述的,應當重新計算各列報期間的每股收益。
#p#副標題#e#
3、利潤表編制方法舉例
從上述具體項目的填列方法分析,利潤表的填列方法可歸納為以下兩種:
(1)根據賬戶的發生額分析填列。利潤表中的大部分項目都可以根據賬戶的發生額分析填列,如銷售費用、營業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所得稅等。
(2)根據報表項目之間的關系計算填列。利潤表中的某些項目需要根據項目之間的關系計算填列,如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等。
下面舉例說明一般企業利潤表的編制方法。
【例2】甲公司2006年度利潤表有關科目的累計發生額,如圖表10-5所示。
圖表10-5 利潤表有關科目累計發生額(單位:元)
科目名稱
|
借方發生額
|
貸方發生額
|
主營業務收入
其他業務收入
投資收益
營業外收入
主營業務成本
營業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成本
銷售費用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資產減值損失
營業外支出
所得稅費用
|
8500000
550000
0
200000
1050000
1000000
20000
2000000
1800000
|
12500000
230000
3200000
2850000
|
根據以上賬戶記錄,編制甲公司2006年度利潤表,如圖表10-6所示
圖表10-6 利潤表 會企02表?
編報單位: 20××年×月 單位:元?
項目
|
本年累計數
|
上年數
|
一、營業收入
減:營業成本
營業稅金及附加
銷售費用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資產減值損失
加: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損失以“-”號填列)
投資收益(損失以“-”號填列)
其中:對聯營企業和合并企業的投資收益
二、營業利潤(虧損以“-”號填列)
加: 營業外收入
減:營業外支出
其中: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
三、利潤總額(凈虧損以“-”號填列)
減:所得稅費用
四、凈利潤
五、每股收益: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釋每股收益
|
12730000
8500000
550000
200000
1050000
1000000
20000
0
3200000
0
4610000
2850000
2000000
0
5460000
1800000
5280000
(略)
(略)
(略)
|
(略)
|
(1)“凈利潤”項目,反映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如為凈虧損,以“-”號填列。本項目的數字應與“利潤表”“本年累計數”欄的“凈利潤”項目一致。
(2)“年初未分配利潤”項目,反映企業年初未分配的利潤,如為未彌補的虧損,以“-”號填列。
(3)“其他轉入”項目,反映企業按規定用盈余公積彌補虧損等轉入的數額。
(4)“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項目和“提取法定公益金”項目,分別反映企業按照規定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
(5)“應付優先股股利”項目,反映企業應分配給優先股股東的現金股利。
(6)“應付普通股股利”項目,反映企業應分配給普通股股東的現金股利。企業分配給投資者的利潤,也在本項目反映。
(7)“未分配利潤”項目,反映企業年末尚未分配的利潤。如為未彌補的虧損以“-”號填列。
當報表編制完成后,可利用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核對,以檢查報表編制的正確性。如利潤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潤應與資產負債表中的“未分配利潤”項目相互核對。利潤分配表中的凈利潤應與利潤表中的凈利潤項目相互核對。
#p#副標題#e#
二、利潤分配表
利潤分配表是利潤表的附表,是用來反映企業所實現的利潤分配情況和年末未分配利潤結余情況的會計報表,是年度報表。
(一)利潤分配表的作用
利潤分配表可以提供的信息有:
(1)企業可供分配利潤的來源。
(2)企業應上繳所得稅。
(3)企業的稅后利潤。
(4)企業可供分配的利潤。
(5)企業利潤分配的具體情況。
(6)期末未分配利潤情況。
利潤分配表的作用在于:通過利潤分配表可以了解企業所實現利潤的分配情況,由于我國利潤的流向較多,單獨編制利潤分配表有利于檢查企業利潤分配的合法、合理性;有利于監督企業按《企業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正確分配利潤。通過利潤分配表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企業未分配利潤的結余情況,從而掌握企業發展后勁,也為企業的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投資或貸出款項的信息資料。
(二)利潤分配表的結構和編制方法
1、利潤分配表的結構。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我國企業的利潤分配分以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計算可供分配利潤:
可供分配利潤=凈利潤+年初未配利潤+其他轉入
第二步,計算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
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可供分配的利潤-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提取儲備基金-提取企業發展基金-利潤歸還投資
第三步,計算未分配利潤:
未分配利潤=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應付優先股股利-提取任意盈余公積-應付普通股股利-轉作資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利潤分配表的格式如圖表10—7所示。
為了便于與上年度利潤分配情況進行對比,利潤分配表設有“本年實際”和“上年實際”兩個數字欄。
2、利潤分配表的編制方法。
利潤分配表的“本年實際”欄,應根據“本年利潤”和“利潤分配”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當年的累計發生額分析填列。“上年實際”欄應根據上年利潤分配表的有關數字填列。
圖表10—7 利潤分配表 會企02表附表1
編報單位: 年度 單位:元
項目
|
行次
|
本年實際
|
上年實際
|
一、凈利潤
加:年初未分配利潤
其他轉入
二、可供分配的利潤
減: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提取法定公益金〖
三、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
減:應付優先股股利
應付普通股股利
四、未分配利潤
|
1
2
4
8
9
10
16
17
19
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