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稅收概述
一、稅收的概念與分類
(一)稅收概念與作用
1.稅收的概念
稅收,是指以國家為主體,為實現國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定標準,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特定分配方式。它體現了國家與納稅人在征稅、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殊關系,是一定社會制度下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
2.稅收的作用
(1)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稅收是國家調控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
(3)稅收具有維護國家政權的作用;
(4)稅收是國際經濟交往中維護國家利益的可靠保證。
(二)稅收的特征——稅收三性
1.強制性
2.無償性——國家取得稅收收入既不需償還,也不需對納稅人付出任何對價。
【提示】稅收的無償性是稅收“三性”的核心。
3.固定性——包括時間上的連續性和征收比例的固定性。
【例題·多選題】下列各項中,屬于稅收特征的有( )。
A.強制性
B.靈活性
C.無償性
D.固定性
【正確答案】ACD
【答案解析】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個特征。
#p#副標題#e#
#p#副標題#e#
(三)稅收的分類
1.按征稅對象分類,可將全部稅收劃分為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財產稅類、資源稅類和行為稅類五種類型。
(1)流轉稅類——以流轉額為征稅對象(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
(2)所得稅類(收益稅)——以各種所得額為課稅對象(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
(3)財產稅類——以納稅人所擁有的財產數量或財產價值為征稅對象(房產稅、車船稅、船舶噸稅等)。
(4)資源稅類——以自然資源和某些社會資源為征稅對象(資源稅等)。
(5)行為稅類——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印花稅、車輛購置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
2.按征收管理的分工體系分類,可分為工商稅類、關稅類。
(1)工商稅類——由稅務機關負責征收管理(絕大部分)。
(2)關稅類——由海關負責征收管理(進出口關稅)。
3.按照稅收征收權限和收入支配權限分類,可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
(1)中央稅。屬于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管理,如關稅、消費稅等。
(2)地方稅。屬于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由地方稅務局負責征收管理,如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營業稅等。
【提示】營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營業稅)
(3)中央地方共享稅。屬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的共同收入,由中央、地方政府按一定的比例分享稅收收入,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管理,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對證券(股票)交易征收的印花稅等。
4.按照計稅標準不同進行的分類,可分為從價稅、從量稅和復合稅。
(1)從價稅是以征稅對象價格為計稅依據。
例:增值稅、營業稅等。
(2)從量稅是以征稅對象的實物量作為計稅依據。
例:資源稅、車船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3)復合稅是——既征收從價稅,又征收從量稅。
例:消費稅中的卷煙和白酒。
表3.1 稅收的分類
分類標準
|
類型
|
代表稅種
|
征稅對象
|
流轉稅類
|
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
|
所得稅類
|
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
|
|
財產稅類
|
房產稅、車船稅、船舶噸稅
|
|
資源稅類
|
資源稅
|
|
行為稅類
|
印花稅、車輛購置稅、城市維護建設稅
|
|
征收管理的分工體系
|
工商稅類
|
絕大多數
|
關稅類
|
進出口關稅
|
|
征收權限和收入支配權限
|
中央稅
|
關稅、消費稅
|
地方稅
|
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營業稅
|
|
中央地方共享稅
|
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對證券(股票)交易征收的印花稅
|
|
計稅標準
|
從價稅
|
增值稅、營業稅
|
從量稅
|
資源稅、車船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
|
復合稅
|
消費稅中的卷煙和白酒
|
【例題·單選題】在我國現行的下列稅種中,不屬于財產稅類的是( )。
A.房產稅
B.車船稅
C.船舶噸稅
D.車輛購置稅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D選項屬于行為稅類。
【例題·多選題】按照稅收的征收權限和收入支配權限分類,可以將我國稅種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下列各項中,屬于中央地方共享稅的有( )。
A.增值稅
B.土地增值稅
C.企業所得稅
D.對證券(股票)交易征收的印花稅
【正確答案】ACD
【答案解析】土地增值稅屬于地方稅。
【例題·多選題】根據我國稅法規定,我國的增值稅屬于( )。
A.流轉稅
B.工商稅
C.中央稅
D.從價稅
【正確答案】ABD
【答案解析】我國的增值稅屬于中央地方共享稅。
#p#副標題#e#
#p#副標題#e#
二、稅法及構成要素
(一)稅收與稅法的關系
1.稅法的概念
稅法,是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用以調整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征納稅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稅收與稅法的關系
(二)稅法的分類
1.按照稅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將稅法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
(1)稅收實體法——確定稅種立法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都屬于稅收實體法。 (2)稅收程序法——不針對某一具體稅種,而針對稅務管理程序。
例如《稅收征收管理法》、《海關法》及《進出口關稅條例》。 2.按照主權國家行使稅收管轄權的不同,可分為國內稅法、國際稅法和外國稅法。
(1)國內稅法一般是按照屬人或屬地原則,規定一個國家的內部稅收制度。
(2)國際稅法是指國家間形成的稅收制度,主要包括雙邊或多邊國家間的稅收協定、條約和國際慣例等。
(3)外國稅法是指外國各個國家制定的稅收制度。
3.按照稅法法律級次劃分,分為稅收法律、稅收行政法規、稅收規章和稅收規范性文件。
(1)稅收法律(狹義的稅法)——××法
(2)稅收行政法規——××條例,××暫行條例
(3)稅收規章(部門規章、地方規章)——××辦法,××實施細則
(4)稅收規范性文件
效力排序: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
【例題·多選題】根據稅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將稅法分為( )。
A.稅收行政法規
B.稅收實體法
C.稅收程序法
D.國際稅法
【正確答案】BC
【答案解析】按照稅法的功能作用不同,可將稅法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
【例題·多選題】下列屬于稅收實體法的有( )。
A.《稅收征管法》 B.《增值稅暫行條例》 C.《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D.《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
【正確答案】BC
【答案解析】AD選項屬于程序法。
#p#副標題#e#
#p#副標題#e#
(三)稅法的構成要素
稅收實體法的構成要素(11項)——征稅人、納稅義務人、征稅對象、稅目、稅率、計稅依據、納稅環節、納稅期限、納稅地點、減免稅和法律責任。
其中:納稅義務人、征稅對象、稅率是構成稅法的三個最基本要素。
1.征稅人——“征稅”主體
代表國家行使征稅職權的各級稅務機關和其他征收機關。
包括各級稅務機關和海關。
2.納稅義務人(納稅人)——“納稅”主體
依法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自然人(包括個體經營者)、法人和其他組織。
3.征稅對象——課稅對象
納稅的客體,也就是對什么征稅,是區別不同稅種的重要標志。
4.稅目
是指稅法中規定的征稅對象的具體項目,是征稅的具體根據,它規定了征稅對象的具體范圍。
5.稅率
稅率是計算稅額的尺度,也是衡量稅負輕重與否的重要標志,是稅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
我國現行的稅率主要有:比例稅率、定額稅率、累進稅率。
(1)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不論數量多少,數額大小均按同一比例征稅的稅率。
①單一比例稅率:即對同一征稅對象的所有納稅人都適用同一比例稅率。
②差別比例稅率,即對同一征稅對象的不同納稅人適用不同的比例征稅。
a.產品差別比例稅率
b.行業差別比例稅率
c.地區差別比例稅率
③幅度比例稅率,指稅法只規定一個具有上下限的幅度稅率,具體稅率授權地方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該幅度內予以確定。
(2)定額稅率(固定稅額),是指對單位征稅對象規定固定的稅額,而不采取百分比的形式。
(3)累進稅率,是根據征稅對象數額的大小,規定不同等級的稅率。即征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數額越小,稅率越低。一般多在收益課稅中使用,有全額累進稅率、超額累進稅率、超率累進稅率三種形式。
【注意】我國現行稅法體系采用的累進稅率形式只有超額累進稅率、超率累進稅率。
①全額累進稅率:全部數額達到哪一級,就按哪一級的稅率征稅。(補充)
【舉例】某納稅人本月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元,其適用下表中所列的全額累進稅率:
某三級全額累進稅率表
級數
|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元)
|
稅率(%)
|
1
|
5000(含)以下
|
10
|
2
|
5000~20000(含)
|
20
|
3
|
20000以上
|
30
|
【正確答案】該納稅人本月應納稅額=5000×10%=500(元);
若該納稅人本月應納稅所得稅為5001元,則該納稅人本月應納稅額=5001×20%=1000.2(元)。
②超額累進稅率:把征稅對象按數額大小劃分為若干個等級,每一等級規定一個稅率,稅率依次提高,每一納稅人的征稅對象依所屬等級同時適用幾個稅率分別計算,將計算結果相加后得出應納稅款。代表稅種: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薪金所得。
【舉例】某納稅人本月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元,其適用下表中所列的超額累進稅率:
某三級全額累進稅率表
級數
|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元)
|
稅率(%)
|
1
|
5000(含)以下
|
10
|
2
|
5000~20000(含)
|
20
|
3
|
20000以上
|
30
|
【正確答案】該納稅人本月應納稅額=5000×10%=500(元);
若該納稅人本月應納稅所得稅為5001元,則該納稅人本月應納稅額=5000×10%+1×20%=500.2(元)。
③超率累進稅率指以征稅對象數額的相對率劃分若干級距,分別規定相應的差別稅率,相對率每超過一個級距的,對超過的部分就按高一級的稅率計算征稅。代表稅種:土地增值稅
6.計稅依據(計稅標準)——計算應納稅額的根據
(1)從價計征。以計稅金額為計稅依據。
應納稅額=計稅金額×適用稅率
(2)從量計征。以計稅數量為計稅依據。
應納稅額=計稅數量×單位適用稅額
(3)復合計征。既包括從量計征又包括計價從征。
應納稅額=計稅數量×單位適用稅額+計稅金額×適用稅率
7.納稅環節
稅法規定的征稅對象在從生產到消費的流轉過程中應當繳納稅款的環節。如流轉稅在生產和流通環節納稅、所得稅在分配環節納稅等。
8.納稅期限
納稅人的納稅義務發生后應依法繳納稅款的期限。
包括按期納、和按次納稅、按期預繳年終匯算清繳。
9.納稅地點
納稅人具體繳納稅款的地點。
10.減免稅
國家對某些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一種特殊規定。
(1)減稅和免稅
①減稅是對應納稅款少征一部分稅款;
②免稅是對應納稅額全部免征;
③類型:
一種是稅法直接規定的減免稅項目;
另一種是依法給予的一定期限內的減免稅措施,期滿之后仍應按規定納稅。
我國現行的稅收減免權限集中于國務院,任何地區、部門不得規定減免稅項目。
(2)起征點
對征稅對象達到一定數額才開始征稅的界限。計稅依據數額達不到起征點的不征稅,達到起征點的按照計稅依據全額征稅。
(3)免征額
征稅對象總額中免予征稅的數額,只就減除后的剩余部分計征稅款,是對所有納稅人的照顧。
【注意】區分起征點和免征額,不達起征點和免征額時都不交稅,但是一旦達到起征點是全額征稅,超過免征額是只對超過部分征稅。
【舉例】某類稅種起征點為1000,超過起征點稅率為10%
ABCD四人的征稅對象數額分別為A999元,B1000元,C1001元,D2000元
假設:起征點為1000元
A應納稅=0(元)
B應納稅=1000×10%=100(元) (達到或超過起征點的全額納稅)
C應納稅=1001×10%=100.1(元)
D應納稅=2000×10%=200(元)
假設上例中的1000為免征額,則
A應納稅=0(元)
B應納稅=0(元) (只對超過免征額部分納稅)
C應納稅=(1001-1000)×10%=0.1(元)
D應納稅=(2000-1000)×10%=100(元)
11.法律責任
對違反國家稅法規定的行為人采取的處罰措施。
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納稅人和稅務人員違反稅法規定,都將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注意】沒有民事責任。
【例題·多選題】下列各項中屬于稅法基本要素的有( )。
A.征稅人
B.納稅義務人
C.征稅對象
D.計稅依據
【正確答案】BC
【答案解析】基本要素包括:納稅義務人、征稅對象、稅率。
【例題·單選題】區別不同類型稅種的主要標志是( )。
A.稅率
B.納稅人
C.征稅對象
D.納稅期限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區別不同類型稅種的主要標志是征稅對象。
【例題·單選題】我國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薪金所得采取的稅率形式屬于( )。
A.比例稅率
B.超額累進稅率
C.超率累進稅率
D.全額累進稅率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所得稅中的工資薪金是按照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的。
【例題·單選題】企業所得稅的稅率形式是( )。
A.累進稅率
B.定額稅率
C.比例稅率
D.其他稅率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企業所得稅的稅率形式是比例稅率。
【例題·判斷題】起征點是指稅法規定的計稅依據應當征稅的數額起點。計稅依據數額達不到起征點的不征稅,達到起征點的,則對超過起征點的部分征稅。( )
【正確答案】×
【答案解析】起征點是指稅法規定的計稅依據應當征稅的數額起點。計稅依據數額達不到起征點的不征稅,達到起征點的,則對全部數額征稅。
【例題·判斷題】如果稅法規定某一稅種的起征點是800元,那么,超過起征點的,只對超過800元的部分征稅。( )
【正確答案】×
【答案解析】起征點是800元,那么超過起征點是對全額征稅的。